4月8日,武漢解封,張艷在這里兩個多月的特別生活也畫上句號。離開之前,她仔細收拾了房間:把桌上的志愿者證書小心翼翼收進抽屜里,這是幾天前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頒發的;把樓下阿婆剛送過來的米酒放到冰箱里,這是自己最喜歡喝的;拿起隔壁姑娘制作的志愿者集體海報——“疫情中的逆行者”,尋找上面自己分發物資時的照片……
回憶兩個多月來的經歷,張艷忽然覺得有些不真實。她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在深圳市稅務局納稅服務處工作。今年春節,她和丈夫像往年一樣返鄉探親。沒想到,疫情暴發,武漢首當其沖,她抵漢第三天便面對封城封省、交通管制。接下來,所住小區陸續有5人確診入院,甚至有熟人因病去世。上有屬于易感人群的父母,下有兩個年幼的孩子,6口之家的生存,從未像現在這樣,成為壓在張艷心頭的一塊巨石。
那是張艷的“至暗時刻”。失眠,關注新聞,頻繁測體溫,時刻警惕家人有無疫病癥狀。不久,商場超市對個人關閉,張艷加入社區微信群,四處尋找采買物資的途徑。打聽之下,她發現不少小區老人不懂團購,連智能手機都不會用,糧油幾乎耗盡。而社區已處在超負荷工作狀態,平均下來,一名網格員要負責三四個小區數千戶居民的物資采買。
“我從小就在這個小區生活,看到這個情況實在于心不忍,決定要為大家做些什么。”張艷克服了心中恐懼,第一時間聯系江岸區吉林社區的書記,成了在一線抗疫的志愿者。
有人說疫情中的送貨員,是生命的“擺渡人”。用這個稱呼來形容一點兒也不為過。結合多年來在納稅服務領域的工作經驗,她總結出 “發一次信息”“打一遍電話”“上一次門”的“三個一”溝通方式,對著名單一個個拉人進群。小區老年人多,為了不遺漏,她組織人員挨家挨戶摸底,最后竟然真發現了4戶沒有智能手機、兒女不在身邊的老人家。這幾乎等于救人一命。
居民也自發組織起來,用實際行動支持志愿者:領物資時,行動不便的獨居老人、殘疾人由志愿者送貨上門;普通居民按照團購序號分批下樓領取;確診病例家屬等大家領取完后由志愿者送到家門。張艷還會給分發區域和工具消毒,通知大家做好防護,分批取物。居民都非常配合,主動保持距離,從未出現聚集扎堆的現象。
“謝謝你送來菜,我一個人在家,好幾天沒菜了,只能炒著米飯吃。”75歲的張爺爺眼含淚水,一個勁兒地說謝謝。張艷說這是自己“永生難忘”的時刻。
志愿工作也有異常辛苦的時候:
有時,為了確保買的物資價廉質優,要和供應商討價還價直到半夜,豬肉要確認檢疫證明、數百種生活用品要在商場里一個個挑;
有時,接到團購需求后要做好表格、算好價格給大家一一核對,老人家甚至要打十幾個電話,再發給商家確認,通常要弄到半夜;
有時,遇到米面的團購,幾個志愿者要處理幾百斤的貨物,背著爬樓梯、送上門,體力不支是常有的事;
有時,一天要到好幾批物資,為了讓大家減少下樓次數,總是等著物資配齊統一分發,寒風中一站就是一下午……
志愿服務45天,采購運送物資40余批,被居民稱為“管家婆”……在那段全民居家防疫的日子里,張艷四處奔波,每天都位列微信運動步數榜榜首。在不辭辛苦的付出中,她也有了沉甸甸的收獲:一位阿婆得知張艷喜歡喝米酒后,自制一壇,悄悄放在她家門口;鄰居姑娘精心制作了志愿者集體海報,張貼在小區門口;所住社區被評為江岸區第一個無疫情小區,她自己也獲評江岸區的“優秀志愿者”。
她真切體會到了付出的幸福感。
桂林注冊公司,桂林代辦營業執照,桂林代理記賬、桂林代辦公司、代辦公司注冊、變更、注銷、稅收籌劃、代辦各類許可證書、法律咨詢服務、會計服務。
客戶的滿意就是我們的服務標準!
桂林廣澤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