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見證了所在村老百姓生活發生的點滴變化,也參與了他們為奔向幸福生活所做出的種種努力。為此,我感慨又自豪。
今年初,為掌握貧困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情況,我來到鹽源縣前所鄉龍洼村村民王勝忠家。這個昔日鄉鄰眼中的“醉酒懶漢”如今像是變了一個人,門前屋后打掃得干干凈凈,被褥衣服疊得整整齊齊。我們一同圍坐在他家中火塘邊,吃著烤土豆。他一口一句“侄兒子”叫著我,滿懷喜悅地告訴我,家里現在養了幾十只羊、幾十只雞,還有兩頭大肥豬,小兒子今年也要結婚了。臨走時,他熱情地留我吃飯,這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
兩年前,我主動申請來涼山州援彝扶貧,先后在鹽源縣鹽塘鄉臘子溝村和鹽源縣前所鄉龍洼村開展駐村工作,期間也曾臨時轉戰木里縣攻堅。面對離家千里之外的大涼山和從未接觸過的彝族群眾,我一時感到陌生而無措。初入村子時,語言、風俗,融合甚難,“異鄉客”成為我的標簽,也是擺在我面前最大的困難。
剛開始,我滿懷激情準備對群眾生產生活進行“指導”,結果碰了一鼻子灰,想想都覺得自己當時挺狼狽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來到王勝忠家,勸他將家里衛生打掃好,聽了一會他不耐煩了,還急了眼:“掃掃掃,要掃你自己掃!”我知道他說的是氣話,可我認真了,拿起掃帚就開始打掃……
幫貧困戶打掃衛生,幫打豬草的大媽提背簍,幫農忙的村民接放學的孩子……漸漸地,我用真誠感染了村里群眾,也贏得了他們的支持。村民之間會口口相傳:那個從瀘州稅務局來的小伙子能吃苦,挺不錯的!
除了干笨活,我還“套近乎”。在駐村之初的遍訪貧困戶工作中,我主動上門“認親”,叔叔、嬸嬸、大哥、大姐,成了我口中常叫的稱呼。一個多月下來,我走壞了兩雙水膠鞋,瘦了十多斤,黑了一大圈,最終換來群眾的接納和信任。如今走到外面,別人問我是哪里的,我都說自己是龍洼村的,因為我在村里有很多親人。
有了群眾基礎,工作開展起來自然容易得多。駐村以來,我始終牢記自己的使命,除了要融入群眾,更重要的是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用好用活用足扶貧政策,消除現行標準下的絕對貧困數。
龍洼村村民世代務農,由于海拔高、交通差、發展慢,村里貧困發生率居高不下。扶貧之初,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47戶729人,占總人口的47%。長期以來,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玉米、土豆等傳統種植業和牛、羊、豬等傳統養殖業,生產方式粗放,經濟基礎薄弱,村民普遍不富裕。
如何讓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這是我駐村后思考最多的事情。我與村組干部和駐村工作隊一起謀劃,從產業發展到基礎建設、從教育幫扶到立志宣傳、從村容村貌到制度完善、從能手支持到困難兜底,按戶制定了147戶精準幫扶措施,按村制定了一系列整體發展規劃。
通過上百個日日夜夜的努力,曾經貧困落后的龍洼村得到了有效改觀。現如今,我們實現了從依靠玉米、土豆等單一種植模式,到核桃、花椒等“1+X”多產業發展的轉換;我們實現了從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落后交通,到完成大路通村、小路通戶、便橋過河的改變;我們實現了從村集體經濟零基礎零收益的窘境,到8個種植養殖合作社和國投公司投資入股利潤萬元分紅的突破;我們實現了從失學輟學人數眾多,到全村300余名適齡兒童全部入學就讀……龍洼村完成了戶脫貧、村退出的歷史跨越。
兩年來,我吃過苦、流過汗,爬過山、涉過水。但當樸實、自強、感恩已成為老百姓的共識,當擔當、盡責、實干已作為扶貧干部的準則,我雖離家千里,內心仍感到值得。決戰脫貧攻堅,群眾奔向幸福,我滿懷信心!
(作者:國家稅務總局瀘州市稅務局派駐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扶貧干部)
桂林注冊公司,桂林代辦營業執照,桂林代理記賬、桂林代辦公司、代辦公司注冊、變更、注銷、稅收籌劃、代辦各類許可證書、法律咨詢服務、會計服務。
客戶的滿意就是我們的服務標準!
桂林廣澤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