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稅降費為非遺產業減負添力,以坭興陶為引領的特色陶瓷正在成為欽州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富民興市的大產業。”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坭興陶協會會長、國家級工藝大師利成世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據了解,欽州坭興陶以“窯變”而聞名。高溫燒制后,原本樸素的陶器變幻出不同顏色,生成古銅、紫霞等不同紋路。坭興陶燒制技藝被稱為“中華一絕”,于2008年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于201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在減稅降費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欽州培育出600多家與坭興陶“窯變”相關的企業和工作室,169位國家級、省級和市級工藝美術和陶瓷藝術大師,為1.5萬人創造就業崗位,帶動周邊約6000農民就業。
1.5萬人就業
“窯變”成就1.5萬雙致富的手
“有名氣的師傅制一把壺的收入高達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據欽州市一家大型坭興陶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最普通的拉胚工人月收入也在三四千元左右,技術稍好一點的,月收入可達六七千元。
坭興陶產業良好的薪資待遇吸引了大量從業者,還帶動當地高校開設相關專業,進行專業人才培養。近年來,北部灣大學等院校共培養陶藝專業畢業生近2000人。
走進北部灣大學陶瓷與設計學院創作與教學基地,學生們正手拿陶土,專注地進行創作。據介紹,該學院畢業生就業率達95%以上,近三年來,有100多名學生成功實現自主創業,建立56家個人工作室和公司。被作為國禮贈送給東盟領導人的坭興陶作品《印象壯鄉》,就出自該學院2011年畢業生廖提章之手。廖提章告訴記者,坭興陶從業者收入在欽州來說處于較高水平,好的坭興陶師傅每月固定收入在8000元~10000元之間。“藝術上的審美價值與可觀的經濟收入,讓古老的坭興陶煥發出新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參與。”
通過傳承和發揚坭興陶燒制技藝,已有1.5萬人通過雙手實現增收致富。利成世相信,隨著欽州坭興陶產業多元化發展,未來將帶動更多人增收致富。
減稅降費助力
“窯變”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2019年,欽州坭興陶行業實現產值18億元,而在2017年,這一數據為10億元。
“欽州坭興陶行業年產值在兩年時間里翻了幾乎一倍的背后,貫穿著減稅降費的強力推動。”利成世介紹說,坭興陶生產以手工藝為主,人工成本較大。尤其是美術陶,具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資質的作品,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達80%。這部分成本無法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沒有進項稅額可抵扣。此外,坭興陶主要原料是陶土,陶土所占成本也無法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的落實,尤其是2018年深化增值稅改革,對從事坭興陶生產經營的企業和工作室起到顯著的減負作用。”
廣西欽州坭興陶藝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國光對此感觸很深:“我們公司原來是增值稅一般納稅人,2018年5月,深化增值稅改革正式實行,統一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標準,工業企業和商業企業小規模納稅人的年銷售額標準由50萬元和80萬元上調至500萬元,并在一定期限內允許已登記為一般納稅人的企業轉登記為小規模納稅人。在稅務部門的輔導下,我們及時轉登記為小規模納稅人,稅負直接降低10個以上百分點。僅增值稅一項,每年就能減稅近40萬元。”楊國光補充道,受益于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公司近三年享受到近3萬元減稅。“減稅降費讓我們的經營成本實實在在地降下去,將更多的資金用于人才培養、產品研發,經營動力和活力實實在在地提起來。”
據國家稅務總局欽州市稅務局局長覃永清介紹,結合坭興陶產業特點,當地稅務部門積極落實落細相關稅費優惠政策,確保符合條件的納稅人應享盡享、應享快享。近年來,欽州坭興陶在國際和國家級展覽會評比中獲得大獎500多項,知名度不斷提升。坭興陶產品遠銷東南亞、東歐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藝術收藏價值與實用價值越來越被市場認可。
桂林注冊公司,桂林代辦營業執照,桂林代理記賬、桂林代辦公司、代辦公司注冊、變更、注銷、稅收籌劃、代辦各類許可證書、法律咨詢服務、會計服務。
客戶的滿意就是我們的服務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