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內外形勢、著眼高質量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促進新發展格局更好落地,應發揮稅收在促進內循環和外循環中的作用,讓稅收為暢通“雙循環”貢獻力量。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背景
中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發展前景向好,但也面臨著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所帶來的困難和挑戰。從國際看,疊加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中國要面對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國際交往受限、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等不利局面。目前,中國經濟必須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發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僅是為了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更是為促進中國經濟穩健增長,并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力量。
新發展格局需要內外循環暢通并相互促進,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一是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繼續圍繞重點產業鏈、龍頭企業、重大投資項目,打通堵點、連接斷點。二是加強要素保障,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協同復工達產。三是要加快推動各類商場、市場和生活服務業恢復到正常水平。四是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五是加強國際協調合作,共同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基礎
從經濟發展與制度保障看,中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并沒有變,具備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基礎與能力。
從供給側來看,中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今后應進一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鞏固傳統產業優勢,強化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抓緊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從需求側來看,中國擁有1億多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還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已經成長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內需空間廣闊。
從投資來看,中國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需求潛力巨大。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開發加速,數字經濟飛速發展,新基建具備巨大投資空間,智能制造投資和智能城市等房地產發展投資同樣潛力巨大。
從制度保障看,中國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有利于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有利于促進效率和公平有機統一、不斷實現共同富裕。
積極財稅政策的發力點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稅收政策要加力提效,稅收結構要調整優化,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降低關稅。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特別是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為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中國需要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開放應對保護,以拉鉤應對脫鉤,以創新應對守舊。在關稅方面,應持續降低關稅水平,加快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落地,加快推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和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建立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擴大和暢通國內外相互促進的大市場。在其他國家加稅抬高門檻時,中國應降低關稅總水平,推進中外經濟貿易投資合作,擴大對外開放。
優化個人所得稅制度。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擴大內需,擴大消費,就要提高廣大工薪階層和農民的收入水平。應通過進一步優化個稅制度,發揮稅收調節收入分配功能。將高收入群體精準納入個稅主體征收范圍,降低廣大工薪階層個稅納稅人負擔,釋放出更多收入用于擴大內需。
創新是促進新發展格局落地的核心驅動力,是促進未來產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創新需要人才特別是發揮高科技人才的創造力。應調整45%的最高累進稅率,增加科技人員勞動所得,激發其積極性與創造性。此舉也有助于吸引全球高科技人才,加大科技創新特別是關鍵技術攻關力度。同時,房地產等資本所得有必要納入征收范圍。
給予創新性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可以在全國推開,以激勵創新。應提升科研成果的轉化率,推動創新驅動經濟增長,而非要素投入驅動增長,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加強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發揮政府資金的“四兩撥千斤”作用,加大社會資本投資力度,增強政府資金與社會資本合作。例如,應發揮稅收引導作用,促進基建、制造業、房地產業投資協調發展。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桂林注冊公司,桂林代辦營業執照,桂林代理記賬、桂林代辦公司、代辦公司注冊、變更、注銷、稅收籌劃、代辦各類許可證書、法律咨詢服務、會計服務。
客戶的滿意就是我們的服務標準!
桂林廣澤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