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踏上深圳這片土地時,別祖慧才18歲,從簡易辦公樓的窗口看出去,是大片農田和荒地,窗內一群年輕人在填報表,算盤打得噼啪作響。
如今,深圳經濟特區迎來“40歲的生日”,別祖慧也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從辦公室的窗口望去,遠處是燈火輝煌的騰訊大樓,窗內是一群年輕人在研究智慧辦稅,鍵盤打得噼啪作響……
40年白駒過隙,別祖慧和無數的稅務干部一起,為深圳的建設發展貢獻了最美的青春年華,也見證了深圳從人煙稀少的邊陲小鎮到國際化大都市的華麗蝶變。
1982年,在深圳羅湖區財稅局的辦公樓外,一邊是大片的農田,一邊是熱火朝天的工地。高中畢業年僅18歲的別祖慧穿上了稅務制服,從此成為稅務大軍中的一員。一輛二八自行車、一個黑色的公文包,陪她走遍了羅湖的大街小巷,從露天的菜市場,到悶熱的工地鐵皮房,從經常停水停電的辦公室,到沒有風扇的宿舍板房,她和同事一邊征收,一邊宣傳,工作辛苦卻干勁兒十足。
“大家那時候都有使不完的勁兒,我們白天騎著自行車出去收稅,稅票都是手撕手寫的。遇到晴天大太陽,一整天都是一身汗,遇到臺風天就是人扛著車;晚上回來用油墨印稅法宣傳資料,守著算盤填報表。但是我們不覺得苦,每天出去看著那樓一天一層地建起來,看著稅收收入成倍地往上翻,心里是非常自豪的。”別祖慧回憶起當時的情形,語氣中難掩激動。
到了20世紀90年代,別祖慧的工作從羅湖區調到了福田區,她清晰地記得,窗外的車多了起來,樓層高了起來,華強北的人氣慢慢聚集,深圳這個城市不再是一個邊陲小鎮,漸漸有了大都市的雛形。
“‘三來一補’時期,我們要吸引外資,除了稅收優惠政策的優勢,政府辦事效率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別祖慧提起記憶中一家日本公司投資選擇的故事,“那家公司為了測試投資環境,同時往三個城市發了稅收政策咨詢的函件,深圳是第一個給出回函的,深圳稅務的高效率讓那家日資企業當即決定在深圳投資。”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深深印刻在深圳人的骨子里,深圳稅務人當然也不例外。“當時很多外資企業選擇在深圳投資,不單是因為當時的優惠政策,也因為我們稅務部門落實政策又快又好。”別祖慧補充道。
臨近千禧年,由于工作需要,兒子剛剛上小學的別祖慧克服困難,來到了當時比較“偏遠”的南山區。
“現在的南山是創新大區、科技強區,坐擁粵海街道,當年的南山算是郊外呢。”別祖慧回憶道,她剛剛到南山區的時候,眼前就是一片海灣,沒有現在濱海大道綠蔭下的車水馬龍,也沒有深圳灣公園的美麗棧道,建于1994年的華僑城“世界之窗”剛剛開放,南山科技園入駐的企業還很少。
“當時,華為剛剛起步,企業資金還不充足,準備把分紅的資金換成企業的股份給員工,這部分要不要征收個人所得稅是個問題。我們馬上把這一情況上報市局,再由業務骨干提出專業意見,第一時間上報給國家稅務總局,為企業的融資發展解決后顧之憂。”據別祖慧介紹,深圳的發展進入快車道,經常遇到一些新的稅務問題,深圳的稅務干部第一時間進行收集整理,參照發達國家稅收政策,結合自身征管實踐,高效率地整理政策執行中的問題和意見建議上報。
現在深圳迎來了“40歲的生日”,站在南山區稅務局6樓的辦公室窗前,別祖慧看到的是對面麒麟小學熱鬧的操場,是騰訊聳立的高樓,還有入夜時大樓外墻亮起的對這座城市的深情告白;窗內是集AI導稅、智能柜臺和無紙化辦稅等于一體的5G智慧大廳,擁有智慧數字地圖的可視化風控平臺,運用大數據分析精準落實稅收優惠政策……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間,從邊陲小鎮到國際化都市的巨大轉變,是包括我們稅務人在內的一代代深圳人奮斗出來的奇跡。我18歲入職時是高中畢業,工作后又讀了大專、考了本科,報班去學習財會知識、學習新的辦公軟件,城市發展日新月異,企業的涉稅需求日益多元化,我也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充實自己。時代推著我們稅務干部往前走,我們不敢懈怠。”現在的別祖慧還是不服老,總是跟年輕人打成一片,一起交流工作經驗,一起學習最新稅收政策。
奮斗的人永遠年輕,就像這座年輕的城市一樣。跟隨著別祖慧的回憶,照片中那個18歲少女和深圳共成長的畫面浮現在我的眼前:利落的短發,自信的微笑,一身整潔的稅務制服,她騎著自行車風風火火地走過羅湖、走過福田、走過南山,身披著一代深圳稅務人的“稅月”榮光,滿載著深圳巨變的璀璨記憶。
(作者單位:國家稅務總局深圳市南山區稅務局)
桂林注冊公司,桂林代辦營業執照,桂林代理記賬、桂林代辦公司、代辦公司注冊、變更、注銷、稅收籌劃、代辦各類許可證書、法律咨詢服務、會計服務。
客戶的滿意就是我們的服務標準!
桂林廣澤財務